《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 一本插图丰富、装帧精美的关于文化探索的新作
《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 一本插图丰富、装帧精美的关于文化探索的新作

《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 一本插图丰富、装帧精美的关于文化探索的新作

拿到作家阿城新作《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这本书,先翻了几下,给我的感觉是:

  1. 文字少,插图多。插图多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服饰纹样以及青铜器纹样局部;
  2. 装帧精美。封面是PU材质,凹印字体,内页纸张印刷都很精美。
阿城新作
阿城新作

很快就读完了,确实有点意思。

内容框架:

觉得这本书初步构建了一个关于文化的造型探源研究的大致框架,虽然不够严谨,但能激起人们探索的兴趣。

  1. 关于洛书:为表示方位和两分两至的“交午”,我的理解即为时空的交叉,抑或有宇宙的含义(空间与时间的总和)
  2. 关于河图:代表九宫方位和中央,这里河为“銀河”,与天象有关这里导出关于天极的意义。
  3. 关于天极: 北极星是不动的星,农耕社会的天极崇拜和天象农时有关。对于天极神的解读很有创造性。周武革命之后天极符逐渐消失,
  4. 东亚文化的造型肇始于天象系统。
  5. 天极与先秦哲学:孔子的觉醒,脱离巫时代的对内心自由状态的追求;儒家的异化;老子的道德经解说以及“乾坤颠倒“一说;庄子与审丑。
  6. 东亚文明的猜测:通过对大陆架演变和人类基因的迁徙,猜测极星天象是中国的崇拜。我认为正因为前面的论述并非十分严谨,才有这里的猜测,企望考古学与人类基因工程等能够验证。2015-01-13-202245

研究方法:

作者提到国学研究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与饶宗颐扩充后的的“五重证据法“。五重证据包含作为直接证据的经典材料、甲骨文材料以及考古学资料,而间接材料则指民族学资料和异邦考古资料。

而本书的整个论述,从推断到讨论以及最后的猜测,基本上采用了以上的治学方法。引用较多的经典材料为朱熹《周易本义》、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等经典以及相关研究文章,青铜器的纹样算是考古学资料,而苗族刺绣则算是间接的佐证材料。

而关于符号演变的图像学研究则贯穿始终,把这些材料从不同的层面联系起来。

写作语言:

本书的写作语言基本上有两大特征:

  1. 图解范例。有大量的图片解说,图文结合很容易让人理解。
  2. 口语讲述。因为是授课实录,作者是小说家,经历丰富,穿插了很多奇闻趣事,读起来好懂,易于记忆,没有负担。

读后随想:

  1. 洛书河图一般认为是汉族文化之源,本事援引的大量少数民族图片则似乎证明了至少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文化的同源性,更进一步猜测了东亚文化的同源性。
  2. 一般认为汉族人是多神崇拜,这里则证明了至少在周朝之前先民们是单一的天极崇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