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白话歪解之二
《道德经》白话歪解之二

《道德经》白话歪解之二

《道德经》白话歪解(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世界上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那是因为丑太多了!都知道什么善,那是恶行充斥世间,此消彼长,反之亦然。天下皆知,是因为难能可贵,所以突出。追求美与善是之所以难能,一是要求,标准过于偏执,比如要求人人都纤足细腰,要求人人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那便是一种畸形的美善,会滋生丑恶;二是因为行善求美成本太大,恶行当道,不为恶不足以求生存,善就显得神圣了。因为美善广为人知,有人就可能假美伪善,蒙蔽世人,来掩盖其丑恶的行径。只有当人性的光辉照满大地,一切随然,美不因丑而生,善不因恶而存,那是美好的。看来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的世界似乎是“无丑无美,无恶无善”。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矛盾的对立两面是互生的,相互促成。矛盾永远存在,甚至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我们常说的先难后易,欲擒故纵,这是永恒的道理。
    所以”圣人“不要太在意个人的功利作为,应该行不言之教,不要口口声声仁义道德。统治者都希望有所作为,都想做英雄,建功立业,追求功利最大化,”一功将成万骨枯“其有为必会导致民众的无所作为。为了将统治阶层意志强加给民众,要挟民众以实现自己”有为“的目标,必要会行言教,到处标榜道德,竖起虚伪的幌子,为自身辩护。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看,无为之治,统治者就是要给人或者经济活动以充分的自由,让其自身的规律去调节,不要管制太多,这样才能无为而无所不为。在个人日常生活中,不要太急功近利,要解放心灵,豁达轻松,不夸夸其谈,让自己的行动和魅力去影响他人。作为领导者、管理者要懂得不是事事都强调个人意志,管制严厉,对下面的人厉声斥责,要放手让下属去发挥,身体力行去教化他们,鼓动他们,达成一种心灵的默契,这样反而能达到好的效果。

他让世间万物一片生机,生养而不去占有他,做事情不自恃聪明,有成就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将永垂不朽,功绩不被磨灭。

老子是爱好自由的。

老子生活的时代,统治者乃是自然领袖,一出身便决定他是天子王储,那时候专制思想还没有渗透到每一个角落,人民应该是享有较大的自由的,他提倡圣人行无为之事,不强调将统治意志强加给民众,乃是保障人民之利益不因统治者的野心而受到伤害,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自有自在的充分发展。现代政府管制太多,什么事情都层层审批,反而是与民争利,会导致腐败的盛行,效率的低下。

所谓处无为之事是为了无所不为,是为了大有作为,欲有“不去” 的大作为,就必须懂得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有为可以是目标,无为则可以是手段。 这就是从无为到有为的转化。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