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一句无人不知的谚语,它的大概意思就是集体智慧高于个人,背后是简单的加法思维。
有人认为这句话是误传,并考证过这句话的中的“皮匠”应该是”郫将“,郫将就是副将的意思。这这样一来,副将总能和诸葛亮联系起来了,我们可以假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赢得一场战争。
一般来讲,诸葛亮作为丞相,他的智慧应该说具备战略的高度(哪怕这家伙以花招闻名于世),拥有最终决策权,而副将是要冲锋陷阵的,他们有相同的专业,都应该具备丰富的一线实战经验,战术应该不成问题。这里暂且把诸葛亮抛开一边,那么这三个副将面临不同情况时该如何决策呢?
如果是一次进攻作战,进攻作战一般讲究的是奇袭,单点突破,是需要创意的。三个副将会提出自己的进攻方案,大家在一起讨论,假设甲副将提出是正面直接进攻,乙副将提出是背后包抄,丙副将提出的是诱敌打埋伏,结果各持已见,都吹嘘自己的方案是如何牛逼,争论不休,没完没了。没办法了,干脆按优选方案投票吧?投票结果是(按个人偏好排序):
甲:正面进攻、诱敌打埋、背后包抄;
乙:背后包抄、正面进攻、诱敌打埋;
丙:诱敌打埋、背后包抄、正面进攻;
麻烦来了,按多数原则,甲与乙认为诱敌打埋优于背后包抄,乙反对,故结果应该是诱敌打埋。根据相同规则,背后包抄优于正面进攻,正面进攻优于诱敌打埋,这样陷入了一个循环,根本无从选择了。
怎么办?再讨论吧?不然可要贻误战机了,谁都担待不起。其实他们各自提出的方案本来带有个人的偏好,都是各自擅长的战术,现在总要有个结论,那么游说吧,只要寻求其中一个支持自己就形成多数了,甲和丙都多年生死兄弟,关系好,丙虽然觉得正面进攻虽然风险最大,但也可能胜利最大,支持这哥们吧,于是达成一致了。乙本来想坚持,又觉得他们都一致了,就随了他们吧,不然自己好另类,要有团队精神,反正大伙儿一起决定的,万一吃败仗,责任也不会由我一个人担着,万一胜利,可是空前绝后,大家可都功成名就。于是选择了正面进攻,结果往往一败涂地,远远比不上诸葛亮诸如火烧新野这样的花招。
如果是一次防守作战呢?防守作战讲究的百无一疏,面面俱到。三个副将提出的都是布防薄弱的环节,需要加强兵力,此时各抒已见,却能使得防守方案更严密,更全面,往往能够达成共识,起到好的效果。他们在防守作战中能够胸怀全局,兼顾彼此,相互支援。就算诸葛心思再慎密,也免不了被人发现破绽吧,而多人的建议,往往能事先堵住,至少有所防范。这样一来,防守成功的概率就大多了。
由此看来,三个臭裨将未必比得上个诸葛亮。那么皮匠了?我想,只有一种情况下三个臭皮匠可能顶个或超过诸葛亮,那就是制皮甲,做皮鞋。这个,诸葛亮根本不会嘛,他甚至比不上大名鼎鼎的重庆警局王局长,王局长除了当官,还会设计女警服装哩。